当前位置:辣妈宝贝网 > 新闻 > 正文

孩子窝里横出门怂北大教授提示别疏忽培育孩子的心情脑

时间:2020-01-31 22:11:14  阅读:2000+ 作者:责任编辑NO。卢泓钢0469

常听到有妈妈吐槽孩子窝里横,出门怂。在家是小霸王,一言不合就发脾气,动手打人。出门就怂得不行,见人不敢打招呼,畏畏缩缩,想玩也不敢说,一点家里的霸气都没有。看着别人家孩子表现得落落大方,再看看自家孩子,真是让人着急。

很多孩子都有类似的表现,在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面前是如鱼得水,到不熟悉的地方,就变得扭扭捏捏,畏手畏脚,大气都不敢出。但大多数家长也就是吐槽一下,毕竟很多孩子都这样,也没啥大问题,长大了就好了。

孩子窝里横,出门怂,并不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必然表现,这不是静待花开就能解决的问题。这是孩子发展能力的欠缺,这种能力就是孩子的情绪脑。

情绪脑是魏坤琳在《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》里提出来的名词。看过《最强大脑》的人都认得魏坤琳,他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教授,是《最强大脑》的科学判官,观众称他为“科学男神”。他还是一位较真的科学家爸爸,聚集一批科学家共同发起儿童教育机构爱贝睿,他想把真正科学的、聪明的家庭教育方法带给千家万户。

魏坤琳认为,孩子未来生存需要的底层基础能力,可以归结成大脑的五个方面:智力脑、情绪脑、运动脑、语言脑和创意脑。纵观对孩子的培训教育体系,有语数外类针对智力脑和语言脑的,有篮球足球类针对运动脑的,还有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开发创意脑的,唯独情绪方面的教育少之又少。

情绪脑负责的部分却是至关重要的,是人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能力,包含情绪管理能力、自控力、社会交往能力等。前面提到的孩子窝里横,出门怂,其实就是孩子的情绪脑带来的问题。

01 窝里横,是孩子情绪控制能力差

窝里横的孩子,在家里经常发脾气,因为一些小事就生气,摔东西,歇斯底里,甚至会打人,蛮横霸道。

窝里横,是无底线的放纵导致情绪失控

孩子在家里蛮横霸道,离不开家人的溺爱和无原则的包容。孩子习惯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,遇到不合心意的事就会难以接受,导致情绪失控。

家人想让孩子尽快平复,急着答应孩子的无理要求,忽略了对孩子情绪的引导。久而久之,孩子就成了家里的小霸王,孩子的霸道行为就成了他发泄坏情绪的手段。

孩子窝里横,家长要做孩子的理智脑

改变孩子窝里横的行为,一方面父母对孩子要有底线,让孩子明白是非对错,另一方面,父母要注重对孩子情绪的引导,让孩子学会跟自己的坏情绪和平相处。

首先,理解孩子的情绪,引导孩子描述情绪。

孩子因为玩具坏了发脾气乱扔东西。我们大家可以坐在孩子身边,跟他一起修玩具聊聊天。“你很喜欢擎天柱,你希望它好好的对吗?”“擎天柱胳膊掉了,你是有点伤心吗?”

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情绪,让他知道现在的感受是什么,并让孩子知道,有这样的感受不是错,妈妈能理解你。

然后,分析孩子的情绪为何会失控。

孩子玩具坏了,最初的情绪是伤心,对玩具的惋惜。从伤心转到发脾气搞破坏,也许是因为懊悔自己的不小心,也许是因为玩具坏了,被爸爸和妈妈批评了,孩子感到生气和委屈。跟孩子一起,找到情绪失控的原因。

最后,反思情绪,沟通才能处理问题。

发脾气不能处理问题,扔东西会让其他东西也坏掉。如果他觉得爸爸和妈妈冤枉了他,可以告诉爸爸和妈妈,擎天柱是不小心掉地上,不是他故意扔的。

如果他觉得懊悔,我们大家可以跟孩子商量对策,玩具放在什么地方可以有效的预防玩具掉下去,在哪玩可以更安全。

另外,引导孩子遵从一定的规则,用礼貌用语讲话,尊重别人,不搞特殊化。虽说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,但基本的规则还是要讲。孩子能和自己的情绪和睦相处,能遵守基本的规则,就不会有那么多蛮横不讲道理的行为了。

02 出门怂,是社交能力有待加强

孩子出门就变胆小宝宝,躲在妈妈身后寻求保护,不敢跟小朋友一起玩,被“欺负”了也不敢吱声,其实是孩子社交能力差得表现。

孩子出门怂,跟父母的错误做法有关

孩子最初害羞,是因为对陌生环境不熟悉,在家人身边寻求安全感。如果父母不能正确引导,孩子的害羞就会变本加厉,导致一怂到底。

错误做法1:给孩子贴标签

孩子初入新环境,胆怯是正常的,但有的父母觉得孩子让他们丢了面子,就武断地下结论,孩子是胆小,害羞,没出息。在孩子面前,在亲戚朋友面前也这么说,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。

孩子听得多了,就会笃信自己是这样的人,既然大家都知道那就继续吧,也没改变的必要了。

错误做法2:过度保护孩子

有的父母担心孩子被欺负,寸步不离的跟着孩子。孩子跟小朋友出现冲突,孩子还没说话,父母就伸出大手帮孩子摆平了。

对孩子的过度保护,会剥夺孩子跟他人沟通的机会,还会让孩子像生活在套子里的人,只想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圈里,更不想跟外界接触了。

孩子出门怂,家长要做好引领

孩子社交能力差,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更好的融入环境。

1.适度充当代言人,手把手教孩子融入

父母可以适当为孩子代言,像过年这种热闹场合,孩子看到人多难免无所适从。有人问孩子几岁啦,在哪上学之类的问题,孩子可能就表现扭捏想躲起来。这时候,父母可以用孩子的口吻替孩子回答问题。既能缓解尴尬,又给孩子提供回答范本。

孩子想跟人玩又不知道如何加入,父母可以手把手教孩子融入。比如,告诉孩子拿着玩具走到他想玩的小伙伴跟前,然后问,要不要跟我一起玩这个擎天柱?如果孩子想加入新的小团体,可以教孩子先跟小团体里看起来非常容易接近的人打招呼,让新朋友介绍孩子和小团体一起玩,孩子更容易被接受。

2.主动组织活动,让孩子当小主人

孩子在不熟悉的地方表现害羞,我们大家可以把社交场合搬到孩子熟悉的地方,比如家里。跟孩子一起主动组织活动,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,让孩子在主场社交。

主动组织活动,让孩子享有主场优势,有利于孩子克服恐惧害羞,又能跟孩子一起做好组织计划,锻炼孩子的统筹能力。

3.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

有的孩子不爱分享,手里牢牢抓着自己的玩具不让别人玩,并不是因为孩子不想跟别人玩,而是担心别人把他的玩具拿走。如果我们告诉孩子,这个玩具是你的,谁都不能拿走,他就不再害怕了。

让孩子有物权意识,谁买的玩具是谁的,游乐场的玩具是游乐场的,先到先得。有物权意识的孩子就不会想要别人的玩具,也不担心自己的玩具被抢走。这样就能解决孩子的后顾之忧,让孩子更愿意分享,也更快融入新环境。

03 及时表扬,让孩子更快改变

孩子不是程序,编好代码就能一劳永逸,按我们的意愿执行。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交能力,都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改变的,需要不断地重复。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及时表扬,能让孩子加深印象,更快的养成好习惯。

表扬孩子的时候,要侧重行为和努力,而不是结果。比如,孩子提出跟别人一起玩,却遭到拒绝。只看结果的话,这次行动是失败了,似乎不值得表扬。但孩子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,离成功就近了一步,只要积极行动就值得表扬。

表扬行动和努力,也有助于孩子养成成长型思维,不只注重结果,更注重努力的过程。毕竟很多事情是我们不能控制的,一味看结果会让孩子充满挫败感,也失去努力的方向。就像郎平说的女排精神一样,“不只是赢得冠军,而是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,也竭尽全力。”

孩子的可塑性是极强的,没有永远的可爱,也没有天生的“熊孩子”。正如魏坤琳说的,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,他的各项能力成熟是有时间限定的。孩子的能力成熟,有些会自然习得,有的却需要父母正向的引导。盲目的静待花开,只会让孩子越错越离谱。

一个人的情绪里藏着他的未来。父母要注重孩子情绪脑的培养,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情绪。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,跟一切好的不好的情绪和谐相处,不但能让更好的融入环境,更能让自己生活的自在。
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